首页 > 整形知识

垃圾堆体整形安全交底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有哪些(垃圾堆体上出现的裂缝、沟坎、空洞等不需要充填密实)

作者:胡星悦    时间:2025-07-20


一、垃圾堆体整形安全交底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垃圾堆体整形是垃圾填埋场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涉及安全、环保及工程稳定性。以下是具体的安全交底内容及注意事项:

一、安全交底具体内容

1. 工程概况

说明堆体整形的目的(如稳定性提升、渗滤液控制、封场准备等)、范围、施工区域及工期。

2. 作业风险与危害识别

物理风险:边坡滑移、机械碰撞、高处坠落、坍塌等。

化学/生物风险:有害气体(甲烷、H?S)、渗滤液接触、病原微生物。

环境风险:扬尘、臭味扩散、二次污染。

3. 安全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装备(PPE):防刺穿鞋、防毒面具(必要时配气体检测仪)、手套、安全帽、反光衣。

设备安全:机械操作持证上岗,定期检查设备(如推土机、挖掘机)的制动和液压系统。

边坡稳定:控制坡度(通常≤1:3),分层压实,避免暴雨期间作业。

4. 有害气体管理

作业前检测CH?、H?S浓度(LEL需<10%),设置通风设备或导气井。

严禁明火,电气设备需防爆认证。

5. 应急程序

明确紧急撤离路线、急救点位置。

配备灭火器、急救箱,培训人员掌握中毒、机械伤害的应急处置。

二、关键注意事项

1. 作业前准备

勘察评估:检测堆体稳定性、裂缝、渗滤液积聚情况,必要时先进行导排或加固。

天气条件:避免雨天或大风天作业,防止滑坡或扬尘污染。

2. 施工过程控制

分层作业:每层压实厚度≤0.5m,坡度均匀过渡。

机械安全距离:设备之间保持≥5m间距,设专人指挥。

渗滤液导排:避免破坏原有导排系统,防止意外泄漏。

3. 人员管理

培训:所有人员需接受安全培训,熟悉应急预案。

监护:高风险区域(如深坑、边坡)设置警戒线,专人监护。

4. 环保要求

覆盖防尘网或喷洒抑尘剂,减少扬尘。

垃圾分类处理,严禁混入危险废物(如电池、医疗垃圾)。

5. 监测与记录

每日检查边坡位移、气体浓度,记录整改情况。

留存交底签字记录,确保责任到人。

三、常见问题与对策

问题1:堆体局部塌陷

对策:暂停作业,回填加固后方可继续。

问题2:气体超标

对策:立即疏散,强制通风后复测合格再复工。

通过系统的安全交底和严格管控,可有效降低垃圾堆体整形中的安全与环境风险。建议结合《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技术规范》(CJJ 93)等标准执行。

二、垃圾堆体上出现的裂缝、沟坎、空洞等不需要充填密实

关于垃圾堆体上出现的裂缝、沟坎、空洞是否需要充填密实的问题,需结合环境安全、工程规范及实际风险综合判断。以下是专业分析:

1. 需要充填密实的情况

填埋场稳定性要求:若裂缝或空洞位于垃圾填埋场边坡、覆盖层或关键结构部位,可能引发滑坡、塌陷或水土流失,必须充填(如用砂土、膨润土或专用材料)以保持结构稳定。

防渗层保护:现代填埋场设有防渗膜(HDPE膜),空洞可能导致膜撕裂,造成渗滤液泄漏污染土壤或地下水,需及时修补。

气体与火灾风险:空洞可能积累甲烷等可燃气体,增加爆炸风险;充填可阻断气体聚集通道,同时抑制蚊蝇滋生。

沉降控制:不均匀沉降会破坏覆盖系统,通过充填可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2. 无需立即充填的情况

非关键区域的小裂缝:如堆体内部已稳定且无防渗层破坏风险,微小裂缝可能通过自然沉降闭合,无需干预。

临时堆放场:短期存放且无环保要求的非正规堆放点,但需注意此类场地通常不符合法规,应逐步规范。

3. 技术规范依据

中国《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GB50869)要求定期检查并修复覆盖层和防渗系统缺陷。

美国EPA标准强调填埋场封场后需保持表面完整,防止雨水下渗和气体逸散。

4. 建议措施

风险评估:由专业工程师勘察裂缝深度、走向及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分级处理:优先处理边坡、防渗层附近的缺陷,其他区域可监测后决策。

生态修复:封场后结合植被恢复减少地表侵蚀,间接减少裂缝产生。

结论:是否充填需根据具体场景判断,但多数情况下,尤其是正规填埋场,裂缝和空洞的及时处理是必要的,以避免环境与安全风险。忽视问题可能导致更大代价的后期治理。

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