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整形知识

机制砂是否需要进行整形处理(机制砂都需要什么手续)

作者:马则先    时间:2025-07-20


一、机制砂是否需要进行整形处理

机制砂是否需要进行整形处理取决于其生产工艺、原料特性以及最终用途。以下是详细的综合分析:

1. 整形处理的定义与目的

整形处理是通过机械(如立轴冲击式破碎机、对辊破碎机等)改善机制砂颗粒形状,使其更接近天然砂的球形或立方体形态,主要目的是:

提升颗粒形状:减少针片状颗粒含量(通常要求<10%),降低骨料空隙率,提高混凝土或砂浆的和易性。

优化级配:调整细度模数,使颗粒分布更连续,避免离析或泌水。

增强力学性能:改善混凝土的抗压、抗折强度及耐久性。

2. 需整形处理的情况

原料硬度高或破碎工艺不足:

若母岩为花岗岩、玄武岩等高硬岩石,且采用颚破+圆锥破的粗碎工艺,易产生针片状颗粒(针片状含量>15%时需整形)。

高标准混凝土需求:

用于C50及以上高强度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或泵送混凝土时,整形可显著提高工作性。

替代天然砂的严格要求:

当机制砂需完全替代天然砂时(如某些地区的环保政策),需满足GB/T 《建设用砂》的颗粒形状标准。

干混砂浆等特殊用途:

砂浆对颗粒形状敏感,整形砂可减少开裂风险,提高施工性能。

3. 可不整形的情况

原料与工艺较优时:

石灰岩等中等硬度岩石经立轴冲击破(“石打石”模式)生产的机制砂,颗粒形状通常较好(针片状<8%)。

低标号混凝土或路基填充:

用于C30以下混凝土或非结构工程时,对颗粒形状要求较低。

经济性优先项目:

整形会增加515元/吨成本,若对性能影响不大可省去。

4. 整形工艺选择

立轴冲击破整形:效率高,可同步破碎与整形,适合大规模生产。

辊压整形机:能耗低,适用于细颗粒的二次整形。

空气筛分:分离针片状颗粒,但需配合其他设备使用。

5. 检测与标准依据

关键指标:

针片状含量(国标要求Ⅰ类砂≤5%,Ⅱ类≤10%,Ⅲ类≤15%);

空隙率(整形后通常可降至40%以下,天然砂约为35%)。

试验方法:

按GB/T 14684进行颗粒形状分析(如游标卡尺法或图像分析法)。


结论建议

推荐整形:高标号混凝土、严格建筑标准或原料颗粒形状差时。

可不整形:低要求工程、优质原料及工艺已达标时。

经济性权衡:通过试配混凝土性能决定,避免过度加工。

最终决策应结合具体项目需求、成本预算及实验数据,必要时咨询砂石协会或专业检测机构。

二、机制砂都需要什么手续

在中国,机制砂(人工砂)的生产和经营需要办理一系列合法手续,主要涉及工商、环保、安全生产、土地、税务等方面。以下是具体的手续和流程:

1. 工商注册

营业执照:到当地市场监管局(工商局)注册企业,取得营业执照,明确经营范围(如砂石加工、销售等)。

企业名称核准:提前核准企业名称,避免重复。

2. 项目立项与备案

投资项目备案:根据《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向当地发改委或工信部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完成备案(部分地区需核准)。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型项目可能需要编制可研报告,通过专家评审。

3. 环保审批

环境影响评价(环评):

编制环评报告(报告书、报告表或登记表,根据规模而定),报生态环境部门审批。

取得《环评批复》后,项目方可建设。

环保验收:建成后需通过环保验收,取得排污许可证(如有污染物排放)。

4. 土地手续

土地使用权:

若用地为国有土地,需通过招拍挂或协议出让取得土地使用权,办理《不动产权证》。

若涉及林地或农用地,需办理林地占用、农用地转用审批(自然资源局、林业局)。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向自然资源局申请,符合城乡规划要求。

5. 安全生产许可

非煤矿山安全生产许可证:如果机制砂原料来自自采矿山,需向应急管理部门申请(需安全预评价、验收评价等)。

安全设施“三同时”:安全设施需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投入生产。

6. 采矿权(若自采原料)

采矿许可证:向自然资源部门申请,需提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等。

资源补偿费:缴纳矿产资源税和补偿费。

7. 其他审批

水土保持方案:水利部门审批,防止生产造成水土流失。

爆破作业许可(如需):若涉及爆破开采,需公安部门审批。

电力供应:与电力部门协商解决生产用电。

8. 税务登记

在税务局办理税务登记,申领发票,缴纳增值税、资源税等。

9. 质量与行业标准

产品质检报告:机制砂需符合国家标准(GB/T 《建设用砂》),定期送检。

绿色生产认证(可选):部分地区要求砂石企业达到绿色工厂标准。


注意事项

1. 地区差异:不同省份(如浙江、广东等)可能存在地方性规定,需咨询当地主管部门。

2. 规模影响:小型加工厂手续相对简化,大型生产线审批更严格。

3. 动态监管:投产后需接受环保、安监等部门的定期检查。

建议在项目前期与当地政务服务中心或专业咨询机构对接,确保流程合规,避免因手续不全导致停产或处罚。

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