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整形(通常指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调整或通过非手术方式改善面部轮廓的化妆技术)的效果因应用领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两种常见方向的详细解答:
1. 平面设计中的视觉整形效果
在平面设计中,通过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对图像、文字、版面进行视觉调整,可达到以下效果:
比例优化:调整图像或元素的长宽比例,使其更符合视觉美感(如黄金分割)。
缺陷修复:去除照片中的瑕疵(痘痘、皱纹)、校正畸变(广角镜头变形)。
风格化处理:通过滤镜、调色、合成等手法改变整体风格(如复古、赛博朋克)。
信息强化:突出关键信息(如放大产品主体、弱化背景干扰)。
视觉平衡:通过对称、对比、留白等手法提升版面协调性。
应用场景:广告设计、品牌VI、海报、电商详情页等。
2. 化妆/修容技术的平面整形效果
通过化妆、光影修容等非手术方式改善面部或身体轮廓的视觉效果:
面部调整:
立体感:高光/阴影修饰鼻梁、颧骨,使扁平脸更立体。
脸型修饰:深色修容可缩小视觉脸型,浅色高光可拉长或缩短面部比例。
局部优化:遮瑕掩盖黑眼圈,唇线调整唇形。
身体修饰:
利用深色修容制造“伪腹肌”或锁骨线条。
服装搭配与图案设计(如竖条纹显瘦)。
局限性:效果短暂,依赖技巧和光线,无法改变实际骨骼结构。
3. 其他技术辅助的平面整形
摄影角度:俯拍/仰拍改变人物比例。
服装剪裁:通过图案、线条设计修饰身材(如A字裙显腰细)。
数字滤镜:实时美颜App可瘦脸、大眼,但可能失真。
平面整形的核心是通过视觉技巧在二维层面优化观感,设计领域侧重信息传达与美学,化妆修容则侧重即时外貌改善。实际效果取决于技术熟练度,但需注意真实性与自然度的平衡。
“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是中国建筑行业中的一种标准化制图方法,主要用于结构施工图的绘制。以下是关键内容的系统梳理:
一、核心概念
1. 平法(平面整体表示法)
由陈青来教授提出,通过简化二维图纸表达三维结构信息,实现结构施工图的标准化。
二、核心制图规则
1. 构件代号体系
柱:KZ(框架柱)、XZ(芯柱)
梁:KL(框架梁)、L(非框架梁)
板:B(楼面板)、WB(屋面板)
2. 标注方法
集中标注:梁/板跨中信息(如KL1 300×700表示框架梁截面尺寸)
原位标注:支座处钢筋配置(如梁上部支座纵筋标注)
标高标注:±0.000表示首层地面标高
3. 数字符号规范
Φ8@200:直径8mm钢筋间距200mm
3Φ20:3根直径20mm的通长筋
三、构造详图要点
1. 典型节点处理
梁柱节点:抗震框架要求箍筋加密区≥1.5h(h为梁高)
板角加强筋:双向板在45°斜角区附加钢筋
悬挑构件:根部附加负弯矩筋,悬挑长度≥1.5倍时需设置弯起钢筋
2. 标准构造
框架梁纵筋锚固长度:LaE(抗震)≥35d(HRB400钢筋)
板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常规取1/4短跨
四、执行标准
主要依据:
16G101系列图集(混凝土结构)
18G901系列(钢筋排布规则)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五、应用价值
1. 设计效率:减少重复绘图工作量约60%
2. 施工指导:标准化表达降低识图错误率
3. 行业协同:实现设计施工造价的数据贯通
六、常见问题
标注冲突:原位标注优先于集中标注
特殊构造:如井字梁交叉处需明确主次梁关系
版本差异:需注意11G101与16G101的锚固长度调整
掌握平法需结合图集实践,建议通过实际工程图纸对照16G1011~3分册系统学习,重点关注梁板柱的平法标注逻辑与构造节点匹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