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制砂机的最大下料尺寸通常在5厘米至10厘米(50mm至100mm)之间,具体取决于设备型号和制造商的设计标准。以下是详细说明:
1. 常见范围
大多数中细碎整形制砂机(如立轴冲击式制砂机、VSI制砂机)的最大下料尺寸为58厘米,适用于将中等硬度岩石(如花岗岩、石灰石)破碎成05mm的机制砂。
部分重型或粗碎型制砂机(如反击式整形制砂机)可处理810厘米的物料,但需搭配前端颚式破碎机进行初级破碎。
2. 影响因素
设备类型:立轴冲击式制砂机下料尺寸通常较小,而反击破或圆锥破搭配的整形机可能允许更大尺寸。
物料硬度:高硬度岩石(如玄武岩)需更小下料尺寸以避免设备磨损。
进料口设计:部分型号通过优化进料斗或分料器提升兼容性。
3. 注意事项
超过最大下料尺寸可能导致设备堵塞、叶轮磨损加剧或产量下降。
建议参考具体设备手册(如世邦集团、山特维克等品牌型号的技术参数),或咨询厂家确认适配的进料粒度。
例如,某型号VSI1140制砂机的标称最大进料粒度为60mm,而HVI系列可能允许80mm。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原料特性和成品砂要求综合选择设备。
调节制砂机生产出的砂粒过细,需根据设备类型和工艺流程进行针对性调整。以下是常见方法及步骤:
1. 检查破碎腔结构
反击板/衬板间隙(反击式制砂机、冲击破):
增大反击板与转子间的间隙,降低物料被二次破碎的概率,使颗粒更粗。
调整方法:通过液压或机械调节装置增大间隙(参考设备说明书)。
涡流腔设计(立轴冲击破):
部分设备可通过调整涡流腔的进气量或导流板角度,改变物料循环次数,减少过粉碎。
2. 优化转子参数
转速调整:
降低转子转速:减少离心力,物料受冲击力减弱,颗粒更粗(但需平衡产量)。
注意:变频控制的设备可直接调整电机频率,机械传动需更换皮带轮。
抛料头/叶轮磨损:
检查磨损情况,更换磨损严重的抛料头或叶轮,确保冲击力均匀。
3. 筛分系统控制
振动筛孔径匹配:
若后续筛分环节筛网过细,可能误判砂粒细度。可更换大孔径筛网(如将3mm筛网换为5mm)。
检查筛网是否破损,避免细砂直接通过破损处。
风选/分级机调整(干法制砂):
降低风选机风速或调整分级轮转速,减少细粉被分离的比例。
4. 进料与出料管理
进料粒度控制:
确保原料粒度均匀,避免过细原料直接进入制砂机(如预先筛除<5mm的颗粒)。
进料量调整:
适当增加进料量,物料层能缓冲冲击力,减少过粉碎(但需避免堵料)。
出料口调节(锤破、对辊破等):
增大出料口间隙,如调整篦条间距或液压缸位置。
5. 工艺参数优化
循环负荷率:
若采用闭路循环(带返料),可减少返料比例,降低重复破碎次数。
水分控制(湿法制砂):
适当增加含水率,减少粉尘和过粉碎(需注意后续脱水环节)。
6. 设备选型匹配
若长期需粗砂,可评估设备是否功率过大或类型不当(如冲击破更适合中细砂,对辊破或圆锥破可产较粗砂)。
1. 逐步调试:每次只调整一个参数(如转速或间隙),记录效果后再进行下一步。
2. 检测验证:用筛分仪分析调整前后的粒度分布,目标为符合GB/T 标准(如粗砂2.04.75mm占比)。
3. 维护检查:定期保养设备,确保锤头、衬板、筛网等关键部件状态良好。
若问题仍无法解决,建议联系设备厂家提供具体型号的技术支持。